近年来,海宁市紧扣群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高品质需求,以“体育+健身”“体育+文化”“体育+产业”叠加打造“10分钟健身圈”。
一、坚持智慧化、就近化,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全市首个体育公园——学林体育公园于2019年建成,布局篮球场、网球场、笼式足球场等设施,投入使用后,迅速成为当地市民运动锻炼的“网红打卡地”,日均服务群众健身超1000人次。2021年,新建4个体育公园列入民生实事工程。开放全市共53所中小学的篮球场、体育场、体育馆等设施。海宁市体育中心、体训馆等场所的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引导社会投资的篮球馆、足球场、健身房等场馆,在非高峰时段免费或低收费向公众开放。2020年建成15个“运动家”智慧体育社区并投入使用。市民只需在“社区运动家”智慧化体育平台注册,便可通过刷脸模式,进入场馆锻炼。目前,已累计注册市民3726人、运动15314人次、时长69万分钟。
二、坚持基层化、特色化,构筑体育文化综合体。将体育场地纳入文化礼堂建设项目,并在周边兴建体育设施。首推 “每人一把钥匙”制度,24小时用活文化礼堂。如桃园村在全村发放2000余把钥匙,将体育场所交由群众自主管理,日均吸引文体爱好者超300人次。推荐15名体育专家结对文化礼堂,帮助提升村级举办体育赛事水平,推动50多个特色品牌串点成线。每年组织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300余名。以“我们的村运”农村文化礼堂运动会为主线,设置拔河、乒乓球、象棋、体能4个必选项目和20余项自选项目,累计举办“我们的村运”900余场,参与群众超18万人次。
三、坚持市场化、品牌化,积极发展体育产业。成立全省首家县市级体育产业联合会,出台《海宁市支持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2020年成功举办省级以上赛事20余项,其中国家级、国际级赛事6余项,带动直接消费超1000万元。创办海宁斯诺克国际公开赛、中国海宁速度轮滑国际公开赛等本土特色的品牌赛事。如浙江纽斯达体育文化有限公司的CBSA海宁斯诺克国际公开赛,已连续举办6年,入选浙江省重点培育品牌体育赛事名录库,获国家体育总局评选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推行“体育+文化”,中国·海宁国际速度轮滑公开赛,向观摩的国际友人展示“世界轮滑之都”风采。用好“体育+旅游”,浙江鸿翔体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以定向运动为主营项目,建造鼠尾山定向运动公园,打造“潮缘黄湾定向运动”休闲旅游项目,依托旅游带动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4%。
嘉兴市体育局版权所有 © 浙ICP备190195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