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坚持政社联动、内育外引,创新构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梯度培养体系,已成功培养出赛艇运动员严诗敏、举重运动员冯吕栋、速度轮滑运动员张振海等3名世界冠军、4名亚洲冠军、29名全国冠军,输送北京冬奥会双人雪车项目参赛运动员杜佳妮等一批优秀竞技体育人才。2020年以来,夺得国际比赛奖牌1金1银1铜、国家级金牌3枚、省级金牌93枚。
一、推行“以教促体”,夯实培养体系
深化体教融合。出台《关于推进体教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化推进体育项目进校园,建立少体校与各中小学常态长效合作机制,建立羽毛球、击剑等10余个训练基地,每年举办足球、篮球、游泳等10余项青少年体育赛事,创建数十所体育特色学校,其中,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9所、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4所、全国青少年校园冰雪特色学校1所、省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2所、省级阳光后备人才基地3所。
升级体校建设。成功创建浙江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全面升级少体校硬件设施。开工建设新少体校,由市财政保障资金1.8亿元,建筑面积14817平方米,分设训练楼、田径场、综合楼等,建成后可开展游泳、羽毛球、击剑等项目。开工建设射击馆新4号馆,建筑面积8190.61平方米,含射击馆、船艇库等,建成后可开展射击、射箭、水上运动等项目。
引导多元参与。制定出台体育竞赛和输送人才奖励办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市场化兴办多种形式青少年体育训练机构,已逐步形成以市少体校为龙头,业余训练点学校、各级中小学校运动队、体育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的全市域、多样化、网格化的网络训练模式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格局,有效地拓展了业余训练的点与面。现有14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0余个体育社团、50余家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常年开展足球、篮球、乒乓、游泳等项目的青少年培训,年均覆盖青少年2万余人。
二、推行“以老领新”,丰富训练体系
优化项目布局。结合区域特色,做强传统优势,突出田径、举重、射击、游泳等重点项目,开设射箭、羽毛球、击剑、体操等新增项目,拥有浙江省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布局项目16个、专职教练员17名、训运动员620人(其中重点395人),超省下达任务数。
实施梯度育才。坚持“培养兴趣、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科学训练、积极提高”原则,按照教学大纲开展科学训练,根据青少年发育规律和心理特点制定训练负荷,创新导师传帮带机制,为10名年轻教练员“一对一”配备了导师,助力青年快速成长为骨干,近5年共向上级输送体育后备人才107名。
提升队伍水平。出台《关于海宁市文化名家名品工程打造计划的实施意见》《海宁市体育竞赛和输送人才奖励办法的通知》,大力引进体坛名将、名教,着力培养体坛新秀,积极开展运动人才外出交流和向上输送。制定教练员工作目标、考核奖惩及相关待遇等实施办法和培训计划,从退役运动员中培养出高级教练员4人、中级教练员9人。加强现役运动员文化教育,近3年累计42名运动员通过单考单招进入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等本科院校就读。
三、推行“以赛代练”,筑强竞赛体系
强化注册管理。充分调动各类训练单位对教练员和家长宣传引导,鼓励符合条件的运动员应注尽注,近年成功引进11名外地优秀运动员落户海宁,其中引进体操运动员揭美玲在2020年浙江省体操锦标赛上取得4金1银1铜的优异成绩。全市现拥有注册运动员2800余名,为开展竞赛参赛打实基础。
激发市场活力。体育部门联合教育部门每年制定青少年竞赛计划,覆盖篮球、足球、乒乓、游泳等10余个运动项目。依托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开发等模式,实现管办分离。 2021年由体育协会、企业参与举办青少年体育竞赛17项,参赛人数4622人次。成功打造“轮滑星城”、“定向小镇”、“游泳之乡”等品牌项目,获评浙江省首批体育强市等多项荣誉。引入的海宁国际轮滑运动中心项目成为亚洲首座国际标准的轮滑运动室内场馆。2020年,投资1.35亿建设亚洲举重训练中心,将打造创新型体育文化产业综合体,进一步完善海宁大型体育设施布局功能。
保障外训参赛。充分发挥竞赛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杠杆作用,每年安排经费50万元,用于保障青少年运动员外训参赛,开展训练交流,汲取先进经验。积极组队参加嘉兴、省级青少年锦标赛、冠军赛和全国U系列等体育赛事,2021年组织青少年535人次参加30余项上级赛事,夺得金牌178枚。
嘉兴市体育局版权所有 © 浙ICP备190195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