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体育受到广泛重视,校园也成了学生们强身健体的“主战场”。如何给体育做“加法”,丰富体育课内容和形式,平衡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学习等,都成了中小学校的重要课题。
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公布了第二十三、二十四批“双减”优秀实践案例。其中,嘉兴市秀洲区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提交的《“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校园体育运动环境的设计与探索》入选。案例中提到,通过分析研究“双减”后的体育教育实践,秀洲区发现如何合理创设校园体育运动环境,充分发挥“双减”背景下的体育运动功能是亟待解决的难点。
如何在“寸土寸金”的校园里营造体育运动环境,秀洲区交出了“三多”的特色答卷——多维度拓宽校园体育运动空间,多渠道提高学生校园体育运动时间,多立场提升校园体育运动质量。
以闻川小学为例,学校原本是水泥地,树木繁多,运动场地及功能较为单一,经过两年的持续改造,如今摇身一变成了五彩斑斓、多功能的校园体育运动空间。
改造前,学校特地调查了学生们的“口味”,针对他们的体育兴趣爱好合理规划,将所有能利用起来的空间都进行改造、开发。例如,在教学楼之间,设计了主题类(攀爬)、游戏化、科技型等运动空间,学生走出教室就能运动。
不仅如此,闻川小学还“变废为宝”,巧用教学楼道和楼梯下的“边角料”改造成零角运动空间,增设不同种类的运动角(体能角、童玩角、挑战角)和针对某一运动项目的运动角(跳跃角、拳击角、飞盘角、攀爬角等)。“学生可以在体能角的垫子上做平板支撑、仰卧起坐;在童玩角踢毽子、跳皮筋、滚铁环;还能在挑战角进行摸高、足球颠球挑战等,基本可以实现每个学生都有运动场地。”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样的创新之举不仅能满足各年龄段学生在课间、午间时段的运动需求,提高学生运动效率和积极性,还丰富了学校的运动功能,进一步扩大运动空间,让运动“随时随地”都能进行。
在此基础上,秀洲区多所学校通过楼室空地引进跳跳球、毽子等小型运动器材,分年级轮流进行课后运动,积极开展常态化、多样性体育比赛等措施,延长学生在校运动时间。
前不久,磻溪教育集团桃园小学刚刚结束了“七彩童玩”十周年大课间展示活动,抖空竹、滚铁环、跳皮筋、抽陀螺、踩高跷等民俗运动游戏悉数登场。据悉,磻溪教育集团推广了十年传统体育运动,动员学生走出教室、到户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设校园体育运动环境推动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也得到了秀洲区教育体育局的大力支持。”秀洲区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中小学体育教研员黄仁春告诉记者,目前全区中小学校都在积极开展体育运动环境创设的探索和研究,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运动氛围,通过推广宣传部分学校的优秀做法,让越来越多的学校更有意识地发展体育教育。
据了解,以“双减”为契机,秀洲区常态化开展校园阳光体育运动。在落实“两操一课一活动”,保障学生每天在校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校园体育“一校一品”“强校多品”创建。(来源:浙江体育 作者:孔乐佳(体坛报) 图自秀洲教体信息)
嘉兴市体育局版权所有 © 浙ICP备190195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