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至9日,由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中国国际象棋协会、李成智国际象棋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国际象棋青少年锦标赛(个人)暨第30届“李成智杯”全国少年儿童冠军赛(U18组/U16组/U14组)在富悦大酒店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186个参赛单位的537名棋手齐聚禾城。
这是该项赛事自创办以来首次落地嘉兴,不仅为全国的优秀青少年棋手搭建了竞技舞台,更以“体育+”模式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体育新动能。
比赛背后,是一场关于赛事“流量”变消费“能量”和经济“增量”的生动实践。
“冠军摇篮”南下,国象界“高考”首触嘉兴
2月9日上午,近百张棋桌在赛场整齐铺开,黑白棋盘上落子声清脆可闻。
12时02分,随着选手李佑嘉的最后一枚棋子落下,该组别的全部排名出炉,这也意味着本次比赛完成了全部赛程。
赛事虽然落幕,选手在国际象棋上的征程和嘉兴的旅程都没有结束。
记者了解到,“李成智杯”始于1993年,以已故新加坡实业家、爱国华侨李成智的名字命名,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竞技水平最高的专门面向青少年的国际象棋赛事,在建设我国国际象棋后备人才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0多年来,一批批少儿棋手经过“李成智杯”的历练,成长为特级大师,甚至是世界冠军。丁立人、侯逸凡、居文君、朱锦尔等优秀棋手,少年时代都曾多次参赛并夺冠。“李成智杯”被誉为中国国际象棋的“冠军摇篮”,享有国际象棋“高考”的美誉。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赛事规模不断壮大,从2014年起,每年的“李成智杯”都分设两个赛区。
高水平赛事落地,吸引了不少嘉兴棋手“家门口”作战。记者了解到,此次在嘉兴开展的国际象棋大年龄组赛事中,共有近30位本土选手参赛,其中,石廖星、胡楷晟、沈铱睿、许树则等都是相当优秀的选手,不少人还是代表浙江省智力运动管理中心出战。而在重庆开展的国际象棋小年龄组赛事中,嘉兴也有10多位选手参赛。
来自洪兴实验学校的15岁选手石廖星已是第五次参赛。“作为一个嘉兴人,第一次在家乡参加‘李成智杯’,很骄傲也很自豪,希望更多人了解我的家乡。”石廖星说,在与对手的切磋中学到了很多。
11岁的田梵则是勇敢挑战了大年龄组的对手,“这次报名了U18组的比赛,在这样高水平的赛事中和高手对弈,机会很难得,收获也非常大。”
赛事组委会裁判长宋本磊告诉记者,今年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在赛制上进行了改革,允许年龄较小的选手参加较高年龄组别的比赛,意味着从本届比赛开始,“李成智杯”的参赛棋手们可以突破年龄段的限制,正式获得“以小打大”的机会。宋本磊介绍,根据规定,比赛各组别冠、亚军得主可代表中国队参加2025年世界国际象棋青少年锦标赛。
“跟着赛事去旅行”,撬动文体旅消费活力
为一项运动,赴一座城,已成为许多人旅游消费的新趋势。
2月9日下午,结束了全部的比赛行程后,来自长春的李女士打算带着14岁的儿子去南湖湖心岛和南湖革命纪念馆。“这几天趁着比赛间隙,已经去了月河历史街区和酒店周边的几个商场,明后天再去乌镇和南北湖逛逛。”李女士说,出发之前就做好了详细的攻略,打算趁着寒假最后几天,带着孩子放松一下,同时也能深度领略嘉兴这座城市的美丽风景。
在酒店大厅,记者观察到,有着和李女士一家类似旅行计划的家庭不少,有些还约定了组队出行。“打算两家人家一起租个车,这样玩起来更方便一点。”刚刚办理完退房手续的康先生一家来自泉州,他前几天就和同样来自泉州的杨先生一家约好了接下来三天的结伴游。
赛事落地带来的“流量效应”已初步显现。据比赛承办方白雪体育文化(浙江)有限公司统计,自2月3日参赛队伍陆续抵达以来,比赛举办地酒店的入住率同比上涨了近50%。
“客房全部订满,有些选手家庭订房订晚了,就选择了周边酒店,所以赛事主会场周边的酒店最近都是‘一房难求’的情况。”公司负责人万利萍介绍,除了暴涨的订房需求,他们还接到了大量关于饭店餐饮、景点订票等方面问题的咨询。“由于是青少年赛事,许多孩子都是有父母陪伴过来的,恰好又是寒假,有‘跟着比赛来旅行’这样想法的家庭非常多。”
为一场比赛游一座城的人还有很多。
2024年11月24日,嘉兴马拉松掀起了一场全民健身的运动热潮,来自国内外的两万名路跑爱好者汇聚禾城,在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健康跑三条线路上热力奔跑,运动活力洋溢全城。根据携程大数据平台显示,2024嘉兴马拉松赛事一周内共为嘉兴引入客流超85万次人次,在线旅行社总消费金额超过7400万元,游客总人次同比增长13.06%,酒店间夜量同比增长14.97%,更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流量密码。
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消费。跟着赛事去旅行,已成为目前赛事经济增速的新引擎,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体育+”融合赋能,放大赛事“乘数效应”
一场体育赛事,以赛事为“切入点”,往往能够吸引巨大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在打造属于自己的赛事“IP”,体育赛事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各类精彩纷呈的赛事进一步释放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强大动能。在嘉兴,“跟着赛事去旅行”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
近年来,嘉兴着力培育和发展马拉松、轮滑、智力项目、自行车、棒球、冰球、花滑、航模等具有发展前景的项目赛事,积极构建具有嘉兴特色的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不断延伸“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条,让赛事经济成为促进嘉兴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动能。
为发挥赛事效应、释放消费潜力,嘉兴积极推进“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推出缤纷多彩的“赛事+”新场景新玩法。据统计,2024年,全市各地在景区、街区、商圈共举办各类赛事活动90余项次,参赛人数超4万人次,直接撬动消费超5700万元;累计发放体育消费券200万元,拉动体育场馆、用品、产业类消费近560万元。
在广袤的乡村,体育赛事和体育旅游的强大融合也同样有着显著效应。全市各地的“村BA”“村超”“村跑”等赛事持续火爆,带动当地旅游、住宿餐饮等相关收入大幅增长,通过公益直播助力特色农产品销售,将赛事资源转化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效益,正在将“绿水青山”的自然资源,转化为赋能产业和振兴乡村的“金山银山”。
“体育赛事与城市经济的互动,遵循乘数效应与产业集群理论,很多中外城市通过体育赛事驱动经济的案例印证了这一点。”嘉兴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数字经济系主任汪菲认为,依据凯恩斯乘数模型,赛事投资通过旅游消费、基建升级和就业创造形成经济连锁反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动超3000亿元基建投资,赛事期间旅游收入达42亿美元。
产业集群理论则体现为体育赛事催化交通、传媒、制造等产业链整合,如2023年杭州亚运会整合数字经济与赛事运营,拉动文旅消费超500亿元,带动4145亿元产业项目落地,德国慕尼黑也通过足球经济形成了体育科技产业集群等。在汪菲看来,“这种‘短期刺激+长期重构’的双重机制,使体育赛事成为现代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触媒。”
嘉兴市体育局版权所有 © 浙ICP备190195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