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嘉兴市体育局-新闻动态

新闻内容

一颗篮球激活一座城!“浙BA”嘉兴赛区打出扩消费“好球”
发布日期:2025-07-2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读嘉新闻客户端

7月19日晚上,“浙BA”(2025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嘉兴预选赛的第4个比赛日激情开打,整个嘉兴再次被按下了“沸腾键”。

赛场内,流畅的扣篮入网、奋力的飞身抢板,敏捷的滑步防守,8支来自不同县(市、区)的球队互不相让、全力拼杀,为家乡荣誉而战;赛场外,第二现场的助威声浪此起彼伏,共富集市宣介着各地特色风物,各类文旅促消费行动“燃”遍全城;网络上,民间“梗王”争霸赛接连不断,各大官方账号互下“挑战书”,更有央视、卫视等多档节目来凑趣,接连点赞这波“接地气的狂欢”……

赛程刚过半,满城的兴奋劲儿已经挡不住,当篮球从赛场跳进生活,这场狂欢早已不止于“看球”——它更像一记精准的“三分球”,稳稳命中消费市场的篮筐。

全域狂欢:“浙BA”打出一记扩消费“好球”

“浙BA”赛事以席卷之势点燃浙江大地,而这场始于篮球的狂欢,不仅让球迷大呼过瘾,更是突破了赛场边界,让市场看到了体育赛事激活经济的无限可能。

赛场上演“文旅DNA秀场”。比赛还没开打,嘉兴就玩了把“脑洞大开”:南湖菱角、秀洲葡萄、海宁杨梅、嘉善黄桃、平湖西瓜、桐乡槜李、海盐橘子、经开水稻,这8支以城市特产为代言人的队伍集结亮相,让每个赛区都拥有了独特的记忆点,也打响了嘉兴农特产的品牌。

比赛期间,这股“特产风”更刮到了赛场每个角落:秀洲赛区向观众赠送当地特色鲜切荷花;经开赛区看赛赠送好米,直呼“看球管饱,赢球更爽”;嘉善赛区则把黄桃、葡萄等特产搬进赛场周边市集……

一场球赛把嘉兴特色风物掰开揉碎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模样,嘉兴文旅这张名片,被“打”得锃亮。

小票根逆袭成“省钱密码”。一张薄薄的球票根,现在成了嘉兴人的“硬通货”。

在秀洲,一张票根可实现开森部落、潘家浜等景区免票、剧场半价、餐饮折扣、商品优惠;到了经开,凭借票根,可在辖区特定商超、工厂店、餐饮店享受专属优惠,获赠大米一袋;在海宁,一张票根可以畅游门票60元的海宁盐官潮乐之城……

从“看完就扔的废纸”变成“能省钱的宝贝”——网友笑称“这哪是看球,分明是拿着攻略在全城‘薅羊毛’”。

而“薅羊毛”的背后,小票根正悄然改写着看球的定义,逐渐演变成席卷全域的消费狂欢。

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热潮。赛事一火,连带周边“夜经济”都支棱起来了。

赛事衍生“嘉有共富集市”“球迷夜市”等活动,不仅为商户提供了新销路,更激活了“夜经济”。场馆周边更热闹,嘉善姚庄体育馆旁的聚火龙虾烧烤城,愣是被看球的人挤成了“网红地”,楼上楼下十多张桌子、三个包厢全满,客流比平时多了四成;南湖区凤桥镇的王祥里大食堂同样繁忙,接待量涨了三成,灶台的烟火气直飘到球场边。

这份热闹不止圈住本地客,更引来了跨省的“远方朋友”。江苏盛泽、上海金山等地的球迷专程跨省观赛,看完顺便逛吃买,硬生生把“区域赛”打成了“跨省消费派对”。

火爆背后:嘉兴早备好了“底气”与“巧思”

这波“篮球经济”的爆火,绝非偶然——就像球员的精准传球,背后既有球员本身的独特禀赋,也有日复一日的积淀,还离不开各方一次次默契的“战术配合”。

从“血脉认同”到文化共生,体育基因“藏不住了”。嘉兴人对篮球的爱,是刻在骨子里的。嘉善县天凝镇洪溪村早在近半个世纪前,就凭借出众的篮球队伍以及因篮球而生的“辣妈宝贝”名声传遍省内外。这种积淀在近年被进一步激活:嘉兴大市的篮球屡屡赛出佳绩,分别获过2019、2021年浙超联赛亚军,浙江省17届运动会三人篮球赛亚军、省篮协杯第三名。

但真正点燃热情的,是这次赛事里的“自家元素”:赞助商是从小吃到大的“老字号”企业,得分的球员是邻村的小伙,颁奖的奖品是隔壁镇种的葡萄——把地域文化和篮球拧成一股绳,大家看的不是球,而是“为自家故事加油”,自然点燃了藏在骨子里的区域认同与自豪感,热情挡不住。

从“观众”到“主角”,全民热情“点燃了”。“浙BA”最妙的,是把“少数人打”变成了“所有人玩”。“浙BA”与职业篮球赛最大的不同,便在于其“草根性”“群众性”。

可以看到,赛场上,网格员、体育老师、卖酱鸭的等“草根”都可以英勇上场为家乡而战;赛场外,买不到门票,市民可以前往第二现场观摩精彩赛事,呐喊助威,上不了场,还可以到“家门口”的篮球场馆打篮球;网络上,老百姓发挥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人人手持麦克风,积极造梗,花式喊话。

这里拥有“容器”,容纳普通老百姓对篮球的纯粹热爱,在这里,每个人都不是看客,而是这场狂欢的“编剧兼主演”。

从“需求潜藏”到“消费释放”,经济底盘“备好了”。能接住这波流量,嘉兴的 “家底” 早已堆得厚实。

经济实力是最硬的“底气”。如今的嘉兴,全市GDP已迈上7000亿级台阶,财政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跃居全省第3,所辖县(市、区)均跻身中国城乡统筹百佳县市榜前40位;农民收入连续21年雄踞浙江省首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持续缩小至1.51,领跑全省;所辖县(市、区)全部跻身中国城乡统筹百佳县市前40强;2024年,嘉兴人均GDP为每人13.53万元,人均GDP增速为5%,意味着老百姓兜里有钱,也敢为“看场球、凑个热闹”爽快买单。

而深厚的文化与美食积淀,让消费有了“灵魂”。嘉兴自古以来素有“鱼米之乡” “丝绸之府”的美誉,乌镇、西塘、盐官等古镇仍绽放着无限魅力,这里还堪称“舌尖上的天堂”,嘉兴肉粽、文虎酱鸭等特产闻名遐迩。

从基础扎实的经济基础,到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再到令人垂涎的地方美食,嘉兴为出圈提供了恰到好处的“素材”和“家底”。有了扎实的底盘,再配上“赛事 +”的巧劲,潜藏的需求自然喷薄而出。

这场狂欢,藏着哪些“破圈启示”?

这场“扩消费好球”的背后,是对体育基因的深度唤醒,更展现了全民参与释放的经济潜力,其背后的启示值得深思。

给所有人发放“入场券”。从“村BA”持续火爆,到“苏超”一鸣惊人,再来看“浙BA”家喻户晓,群众体育赛事屡屡卷出新高度,点燃了人们的体育激情。这些群众体育赛事的聪明之处在于,无论你会不会打球、踢球,都给所有人发放“入场券”,每个人能获得一个“踮脚就能够到”的参与切口:“家门口”的趣味运球赛、投篮挑战、造梗大赛、猜球竞赛等,这些看似“非专业”的环节,恰恰消解了体育的距离感。

当普通人觉得“这事儿有我一份”,赛事就从官方“喊话”变成全民“接力”。正如嘉兴市篮协副主席、秘书长查跃东所言:“真正的体育狂欢,不在于豪华的场馆与昂贵的门票,而在于街头巷尾的欢呼、邻里乡亲的加油。让篮球真正融入生活节奏,才能培育持久生命力!”

让传声筒装满“民间味”。官方账号先“自黑”,网友自然不“见外”。同饮一湾钱塘水的平湖与海盐,“阿平”“阿盐”喊得热络,不递战书递家书;一个挑衅“我们要喝‘西瓜汁’!”,一个直呼“这‘橘’你输定了!”各县市官方媒体的趣味互动,进一步提升了赛事的传播力与亲和力。

民间的“梗王争霸赛”更成了传播的“助燃剂”。秀洲人民调侃“还我机场”,南湖网友直接高喊“南波万”,“海宁和海盐,谁赢谁就是‘海哥’”,民间玩梗接连不断,也引发了传播热潮。

当官方账号敢说“大白话”、会玩“新花样”,当民间创作能被看见、被放大,赛事传播就从“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变成了“咱一起唠”的集体创作,最终让“浙 BA”的故事越传越广,越传越有滋味。

让赛事成为“城市消费引擎”。文体旅融合需打破产业边界,以赛事为平台,整合文旅、商业、交通等资源,构建“赛事+文化+旅游”的复合型消费场景,实现“一场赛事、全域消费”的良性循环。当篮球元素渗透到交通、住宿、餐饮等全链条,消费就不再是孤立的“花钱行为”,而是“沉浸式体验”的一部分。

这种全域联动,正在催生更多“无界融合”的消费新场景——7月18日,“一起来嘉游 盛夏缤纷夜”——2025“中国古镇看嘉兴”夏季文旅活动启动,各大景区、市集、酒店、商场和商户等将携手丰富消费场景、创新产品供给、活跃夜间氛围,吸引更多市民、游客、球迷一起来“嘉”游夜景、听夜唱、观夜舞、逛夜市、品夜读、尝夜宵。赛事经济这把“金钥匙”,正在打开更广阔的消费空间。

让IP拥有“长青生命力”。流量是阵风,情感才是锚。嘉兴的篮球赛事之所以能突破圈层,是因为它会说“嘉兴话”,与当地文化肌理紧密融合,因此凝聚起强大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更关键的是,长效IP的生命力在于“持续运营”而非“一次性热闹”。如何将“篮球IP”从赛事期间的流量焦点,变成贯穿全年的城市文化符号,成为值得探索的议题。

嘉兴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师张建磊博士分析,浙BA要成“常青树”,得靠各方搭台、良性互动:各方应充分利用好浙BA这一赛事品牌,赛事组织方应积极为观众、球迷呈现一场场精彩比赛,地方政府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赛事经济,媒体积极宣传,扩大赛事影响力,观众文明观赛,才能共同将浙BA打造成优秀赛事品牌。

夏日悠长,激战正酣,浙BA的激战未完待续。这场要持续半年的体育狂欢,早已不是简单的赛事叠加,而是给嘉兴的消费市场按下了“快进键”。

不妨带着这份热乎气接着往前闯,让篮球跳动的节拍,和着市井的烟火气,共同奏响属于嘉兴的消费新乐章。



嘉兴市体育局版权所有 © 浙ICP备19019542号-2

公安机关备案号:33040202000309号 网站标识码:33040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