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体育强国、强省纲要和“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全市体育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锚定体育强国、强省、强市战略目标,以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载体,牢牢抓住改革创新这个关键,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高质量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同发展。
(一)着力扩大供给,优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1.创新健身服务载体。在全国率先开创了“社区运动家”公共体育服务新模式。“社区运动家”于7月15日上线浙里办。于8月11日央视焦点访谈《全民健身 动起来!》栏目播出;列为浙江省唯一入选的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体育特色基地,并入选浙江省数字社会第一批最佳应用。目前用户达到10.9万人、纳入体育场地7960个,体育社群3153个、社会体育指导员587人,参与运动达48.6万人次。同时从制度层面进一步规范化,推动编制《嘉兴市全民健身现代化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研制《关于加快体医养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意见》和《嘉兴市“运动家”智慧体育社区建设与服务指导标准(试行)》。全民健身专项行动列为健康浙江行动省级示范试点,在全省率先探索体医体养深度融合发展,创新运动促进健康机制,打造健康嘉兴行动新亮点。
2.推进场地设施建设。以持续实施省、市民生实事项目为契机,统筹构建“10分钟健身生活圈”。全市新建专项体育场地117个,其中乡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3个、村级全民健身广场12个、足球场(笼式足球场)4个、社区多功能公共运动场18个、百姓健身房76个、体育公园(设施进公园)4个。新建200个“运动家”智慧体育社区、组建2774个体育社群、举办5000场比赛,群众“家门口”优质运动空间持续扩展。以智慧化手段推进全市9个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大提升,正式建成启用秀湖全民健身中心,桐乡市全民健身中心主体竣工。同步推动市本级45个体育场馆和公园体育场地设施接入“社区运动家”平台。
3.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在品牌赛事方面,先后举办了2021复兴之路·薪火驿传百公里接力赛、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群众赛事活动桥牌比赛、2021年端午民俗文化节龙舟赛、踏白船比赛、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龙华杯”长三角网球发展联盟“红色之旅”、2021年浙江省青少年电子制作锦标赛等重大品牌赛事,以体为媒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充分展示了我市风采;在社区活动上,成功承办浙江省社区运动会开幕式及首站三人制篮球、健身瑜伽、广场舞三项比赛。倡导基层开展小型多样赛事活动,全年赛事活动5000场次以上。积极参加省级和长三角群众体育赛事,在浙江省第四届群众体育大会上,我市共派出近600名运动员参加浙江省34个大项的赛事,共获得第一名9项次、第二名14项次、第三名8项次。
4.规范体育社会组织。积极推进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建设,2021年筹备成立嘉兴市击剑运动协会。指导市门球协会、市幼儿体育、市女子体育协会等7个协会完成换届工作,启动市体育总会换届工作;指导全市781家体育组织完成浙里办app注册激活工作;开展全市“僵尸型”社会组织分类整治排摸整改工作。加强体育社会组织队伍建设,持续推进市级体育协会“三化五有”“一社一品”建设;组织开展全市航天航空、排球等项目裁判员培训6次。激发社会体育组织活力,多点位、多形式开展全民健身站点建设,加强体育社会组织与社区街道体育结对共建工作,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健身辐射功能,以马拉松路跑协会党群服务中心为样板,积极打造社会体育组织融入运动家智慧体育社区。
(二)坚持科学统筹,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1.竞赛成绩实现突破。2021年是东京奥运会、陕西全运会的举办之年,嘉兴籍运动员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取得大赛成绩历史性突破。在东京举办的第32届夏季奥运会中,嘉兴有6位运动员参赛,参赛人数创历届之最,羽毛球运动员王懿律夺得混双金牌,实现嘉兴奥运金牌零的突破,皮划艇运动员李冬崟、田径小将徐惠琴分别获得第六名、第八名好成绩。在陕西举办的第十四届全运会中,我市共有60名运动员代表浙江省参加田径、游泳、体操、水上等13个大项的比赛,获得8金、9银、4铜,再创全运参赛新纪录。
2.备战省运有序推进。加强备战组织领导,开展备战工作调研,制定《嘉兴市体育局备战第十七届省运会工作实施方案》,排定《嘉兴市参加十七届省运会备战工作安排表》。组织召开省运会备战动员部署会,全面分析我市备战形势,下达目标任务,进行全面部署。完成青少年运动员注册工作,妥善安排新注册运动员参加各项省锦标赛、冠军赛等,为省运会参赛做好资格准备。明确训练目标,督促训练单位抓日常管理和训练过程的监控,对重点项目、重点夺金队员的训练时间、学习生活等提供有力保障。强化思想政治学习,开展反兴奋剂、赛风赛纪等教育,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
3.体教融合深入开展。深化体教融合,联合教育部门会商2021年度全市青少年体育竞赛安排和全市教练员、骨干体育教师培训计划,与嘉职院合作研讨嘉兴体育学院合作项目发展和人才培养初步规划,研究制定《嘉兴市和匈牙利杰儿时在体育领域合作交流意向》。指导基地创建,嘉兴市少体校、海宁市少体校获评省重点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平湖市少体校获评省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嘉善汾湖水上运动中心和嘉兴振华网球俱乐部有限公司获评省级后备人才基地。4所特色学校获得新周期省级阳光基地学校称号。15所学校获评市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48所学校获评市级体教融合校。丰富赛事活动,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锦标赛25项次,特色项目学校体育竞赛10项次。组队参加省锦标赛和冠军赛,游泳、乒乓球等分站赛和积分赛,省第六届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会。
4.人才队伍夯实基础。制定出台《嘉兴市体育竞赛裁判员管理实施细则》,明确裁判员培养主体责任、培养计划和注册管理等方面要求,助力推动裁判员队伍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印发《中共嘉兴市体育局 中共嘉兴市纪委市监委驻市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关于反兴奋剂工作协作联动》《2021年度嘉兴市反兴奋剂教育工作计划》坚持拿“道德金牌”“风格金牌”“干净金牌”。
开展全市裁判员管理工作专题培训、全市反兴奋剂教育培训、击剑、体操、重竞技项目裁判员、教练员培训。举办全市训竞管理干部和教练员培训班各1期,受益覆盖600余人次。规范注册、等级审批,全年共完成运动员注册9846人,裁判员2159人,完成四批次等级运动员的申请审批工作,共审批二级运动员76人,审核上报一级运动员42人。
(三)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体育产业加快发展
1.落实体育产业政策。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十四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市体育局吸纳上海体育学院科教资源,出台《嘉兴市体育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嘉兴市体育局关于组织申报2021年市级体育产业发展扶持项目的通知》,公开征集嘉兴市本级范围内符合条件的体育产业发展项目,35个项目成功申报,获得补助金260.88万元。发布《嘉兴市体育局关于组织申报2021年度嘉兴市体育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库项目的通知》,公开征集优秀体育产业项目。11个项目符合入库条件,获得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18万元。根据《嘉兴市本级小区游泳场所开放补助办法(试行)》《关于对嘉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游泳场所投保公众责任保险给予经费补助的通知》精神,经综合评定,对嘉兴市符合条件的市本级小区游泳场所给予开放补助和投保公众责任保险经费补助。
2.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大力推动体育产业全面接轨上海,深度融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浙江正星健身器有限公司、嘉兴市绿成人造草坪有限公司成功参展2021第39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积极搭建体育产业发展共赢平台,组织召开斯迈夫国际体育产业展览会嘉兴推介会、长三角体博会嘉兴推介会。举办2021年嘉兴市运动休闲体验游活动;组织各县(市、区)开展2020年体育产业名录库构建工作,录入法人和产业单位3915家,目前正在对录入数据进行审核;组织各县(市、区)开展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摸排工作,统计相关产业单位541家。制定《环浙步道嘉兴段三年规划》,预计环浙步道嘉兴环线三年内新增419公里,总公里数达500公里。
3.深耕体育产业品牌。做好中国·海宁国际速度轮滑公开赛赛事、CBSA海宁斯诺克国际公开赛、中国掼牛争霸赛等5个省级重点品牌赛事跟踪服务及赛事评估。推荐“中国·桐乡健美健身公开赛”“‘红动中国’全国定向系列赛·嘉兴站”申报《浙江省重点培育品牌体育赛事名录库(2021年)》。海宁市顺利举办第十届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节;海宁尖山彼岸营地获2021浙江省十佳露营地;在浙体产业“冠军品牌说”暨寻找浙江省最具品牌价值企业活动中,桐乡波力科技复材用品有限公司的品牌“BONNY”、浙江纽斯达体育文化有限公司的品牌“纽帕沃”被评选为冠军品牌,海宁国际轮滑运动有限公司(现更名为“浙江卫来星体育发展有限公司”)的品牌“海宁国际轮滑运动中心”、浙江绿能体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品牌“绿能”被评为优秀品牌;浙江鸿翔体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品牌“潮定向”被评为潜力品牌。
4.规范体育市场监管。加强游泳市场监管,举办初级救生员、中级救生员培训班和救生员年审,141名初、中级救生员通过考核,455名救生员通过年审;依法依规对北大附属嘉兴实验学校游泳馆、玄驹体能游泳池等10家高危险性体育经营场所进行高危许可审批;招募游泳场所义务监督员,通过日常监督巡查和双随机检查相结合,切实加强游泳场所夏季安全开放管理。组织全市体育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下发《嘉兴市体育局关于组织开展2021年度全市体育系统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的通知》,办结体育行政许可案卷15件、行政处罚案卷6件。其中,行政许可案卷中优秀案卷2件、合格案卷13件,行政处罚案卷中优秀案卷3件,合格案卷3件。择优推荐优秀案卷参加省体育行政执法案卷评查。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体育强国、强省纲要和“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全市体育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锚定体育强国、强省、强市战略目标,以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载体,牢牢抓住改革创新这个关键,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高质量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同发展。
(一)着力扩大供给,优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1.创新健身服务载体。在全国率先开创了“社区运动家”公共体育服务新模式。“社区运动家”于7月15日上线浙里办。于8月11日央视焦点访谈《全民健身 动起来!》栏目播出;列为浙江省唯一入选的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体育特色基地,并入选浙江省数字社会第一批最佳应用。目前用户达到10.9万人、纳入体育场地7960个,体育社群3153个、社会体育指导员587人,参与运动达48.6万人次。同时从制度层面进一步规范化,推动编制《嘉兴市全民健身现代化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研制《关于加快体医养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意见》和《嘉兴市“运动家”智慧体育社区建设与服务指导标准(试行)》。全民健身专项行动列为健康浙江行动省级示范试点,在全省率先探索体医体养深度融合发展,创新运动促进健康机制,打造健康嘉兴行动新亮点。
2.推进场地设施建设。以持续实施省、市民生实事项目为契机,统筹构建“10分钟健身生活圈”。全市新建专项体育场地117个,其中乡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3个、村级全民健身广场12个、足球场(笼式足球场)4个、社区多功能公共运动场18个、百姓健身房76个、体育公园(设施进公园)4个。新建200个“运动家”智慧体育社区、组建2774个体育社群、举办5000场比赛,群众“家门口”优质运动空间持续扩展。以智慧化手段推进全市9个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大提升,正式建成启用秀湖全民健身中心,桐乡市全民健身中心主体竣工。同步推动市本级45个体育场馆和公园体育场地设施接入“社区运动家”平台。
3.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在品牌赛事方面,先后举办了2021复兴之路·薪火驿传百公里接力赛、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群众赛事活动桥牌比赛、2021年端午民俗文化节龙舟赛、踏白船比赛、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龙华杯”长三角网球发展联盟“红色之旅”、2021年浙江省青少年电子制作锦标赛等重大品牌赛事,以体为媒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充分展示了我市风采;在社区活动上,成功承办浙江省社区运动会开幕式及首站三人制篮球、健身瑜伽、广场舞三项比赛。倡导基层开展小型多样赛事活动,全年赛事活动5000场次以上。积极参加省级和长三角群众体育赛事,在浙江省第四届群众体育大会上,我市共派出近600名运动员参加浙江省34个大项的赛事,共获得第一名9项次、第二名14项次、第三名8项次。
4.规范体育社会组织。积极推进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建设,2021年筹备成立嘉兴市击剑运动协会。指导市门球协会、市幼儿体育、市女子体育协会等7个协会完成换届工作,启动市体育总会换届工作;指导全市781家体育组织完成浙里办app注册激活工作;开展全市“僵尸型”社会组织分类整治排摸整改工作。加强体育社会组织队伍建设,持续推进市级体育协会“三化五有”“一社一品”建设;组织开展全市航天航空、排球等项目裁判员培训6次。激发社会体育组织活力,多点位、多形式开展全民健身站点建设,加强体育社会组织与社区街道体育结对共建工作,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健身辐射功能,以马拉松路跑协会党群服务中心为样板,积极打造社会体育组织融入运动家智慧体育社区。
(二)坚持科学统筹,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1.竞赛成绩实现突破。2021年是东京奥运会、陕西全运会的举办之年,嘉兴籍运动员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取得大赛成绩历史性突破。在东京举办的第32届夏季奥运会中,嘉兴有6位运动员参赛,参赛人数创历届之最,羽毛球运动员王懿律夺得混双金牌,实现嘉兴奥运金牌零的突破,皮划艇运动员李冬崟、田径小将徐惠琴分别获得第六名、第八名好成绩。在陕西举办的第十四届全运会中,我市共有60名运动员代表浙江省参加田径、游泳、体操、水上等13个大项的比赛,获得8金、9银、4铜,再创全运参赛新纪录。
2.备战省运有序推进。加强备战组织领导,开展备战工作调研,制定《嘉兴市体育局备战第十七届省运会工作实施方案》,排定《嘉兴市参加十七届省运会备战工作安排表》。组织召开省运会备战动员部署会,全面分析我市备战形势,下达目标任务,进行全面部署。完成青少年运动员注册工作,妥善安排新注册运动员参加各项省锦标赛、冠军赛等,为省运会参赛做好资格准备。明确训练目标,督促训练单位抓日常管理和训练过程的监控,对重点项目、重点夺金队员的训练时间、学习生活等提供有力保障。强化思想政治学习,开展反兴奋剂、赛风赛纪等教育,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
3.体教融合深入开展。深化体教融合,联合教育部门会商2021年度全市青少年体育竞赛安排和全市教练员、骨干体育教师培训计划,与嘉职院合作研讨嘉兴体育学院合作项目发展和人才培养初步规划,研究制定《嘉兴市和匈牙利杰儿时在体育领域合作交流意向》。指导基地创建,嘉兴市少体校、海宁市少体校获评省重点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平湖市少体校获评省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嘉善汾湖水上运动中心和嘉兴振华网球俱乐部有限公司获评省级后备人才基地。4所特色学校获得新周期省级阳光基地学校称号。15所学校获评市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48所学校获评市级体教融合校。丰富赛事活动,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锦标赛25项次,特色项目学校体育竞赛10项次。组队参加省锦标赛和冠军赛,游泳、乒乓球等分站赛和积分赛,省第六届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会。
4.人才队伍夯实基础。制定出台《嘉兴市体育竞赛裁判员管理实施细则》,明确裁判员培养主体责任、培养计划和注册管理等方面要求,助力推动裁判员队伍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印发《中共嘉兴市体育局 中共嘉兴市纪委市监委驻市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关于反兴奋剂工作协作联动》《2021年度嘉兴市反兴奋剂教育工作计划》坚持拿“道德金牌”“风格金牌”“干净金牌”。
开展全市裁判员管理工作专题培训、全市反兴奋剂教育培训、击剑、体操、重竞技项目裁判员、教练员培训。举办全市训竞管理干部和教练员培训班各1期,受益覆盖600余人次。规范注册、等级审批,全年共完成运动员注册9846人,裁判员2159人,完成四批次等级运动员的申请审批工作,共审批二级运动员76人,审核上报一级运动员42人。
(三)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体育产业加快发展
1.落实体育产业政策。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十四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市体育局吸纳上海体育学院科教资源,出台《嘉兴市体育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嘉兴市体育局关于组织申报2021年市级体育产业发展扶持项目的通知》,公开征集嘉兴市本级范围内符合条件的体育产业发展项目,35个项目成功申报,获得补助金260.88万元。发布《嘉兴市体育局关于组织申报2021年度嘉兴市体育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库项目的通知》,公开征集优秀体育产业项目。11个项目符合入库条件,获得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18万元。根据《嘉兴市本级小区游泳场所开放补助办法(试行)》《关于对嘉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游泳场所投保公众责任保险给予经费补助的通知》精神,经综合评定,对嘉兴市符合条件的市本级小区游泳场所给予开放补助和投保公众责任保险经费补助。
2.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大力推动体育产业全面接轨上海,深度融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浙江正星健身器有限公司、嘉兴市绿成人造草坪有限公司成功参展2021第39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积极搭建体育产业发展共赢平台,组织召开斯迈夫国际体育产业展览会嘉兴推介会、长三角体博会嘉兴推介会。举办2021年嘉兴市运动休闲体验游活动;组织各县(市、区)开展2020年体育产业名录库构建工作,录入法人和产业单位3915家,目前正在对录入数据进行审核;组织各县(市、区)开展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摸排工作,统计相关产业单位541家。制定《环浙步道嘉兴段三年规划》,预计环浙步道嘉兴环线三年内新增419公里,总公里数达500公里。
3.深耕体育产业品牌。做好中国·海宁国际速度轮滑公开赛赛事、CBSA海宁斯诺克国际公开赛、中国掼牛争霸赛等5个省级重点品牌赛事跟踪服务及赛事评估。推荐“中国·桐乡健美健身公开赛”“‘红动中国’全国定向系列赛·嘉兴站”申报《浙江省重点培育品牌体育赛事名录库(2021年)》。海宁市顺利举办第十届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节;海宁尖山彼岸营地获2021浙江省十佳露营地;在浙体产业“冠军品牌说”暨寻找浙江省最具品牌价值企业活动中,桐乡波力科技复材用品有限公司的品牌“BONNY”、浙江纽斯达体育文化有限公司的品牌“纽帕沃”被评选为冠军品牌,海宁国际轮滑运动有限公司(现更名为“浙江卫来星体育发展有限公司”)的品牌“海宁国际轮滑运动中心”、浙江绿能体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品牌“绿能”被评为优秀品牌;浙江鸿翔体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品牌“潮定向”被评为潜力品牌。
4.规范体育市场监管。加强游泳市场监管,举办初级救生员、中级救生员培训班和救生员年审,141名初、中级救生员通过考核,455名救生员通过年审;依法依规对北大附属嘉兴实验学校游泳馆、玄驹体能游泳池等10家高危险性体育经营场所进行高危许可审批;招募游泳场所义务监督员,通过日常监督巡查和双随机检查相结合,切实加强游泳场所夏季安全开放管理。组织全市体育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下发《嘉兴市体育局关于组织开展2021年度全市体育系统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的通知》,办结体育行政许可案卷15件、行政处罚案卷6件。其中,行政许可案卷中优秀案卷2件、合格案卷13件,行政处罚案卷中优秀案卷3件,合格案卷3件。择优推荐优秀案卷参加省体育行政执法案卷评查。
嘉兴市体育局版权所有 © 浙ICP备19019542号-1